疫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,
大中小学纷纷延期开学,
孩子们开启了“宅家学”模式。
不少孩子窃喜,认为:
在家学习 = 没人管我 = 爱学不学
居家学习,可难倒了不少父母:
“这要是玩疯了,开学怎么跟得上啊!”
“我不督促不吼,孩子就不学,
怎么就这么不省心呢?”
怎样让孩子想学习、会学习?
各位家长别着急,
下面这位特级教师,
能帮您解解围!
周建华
人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、教授
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
【本文看点】
1、学习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?
2、“人大附中式的学习方法”是怎样的?
3、怎样培养孩子自觉、自律地学习的习惯?
以下内容为周校长专访:
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,一个人生下来到他50岁的半个世纪中,其知识量将增加32倍。即使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,他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的20%。因此,孩子们不但要学会学习,而且要终生学习,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。
所以,无论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还是出于终身学习的需要,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!
上篇
怎样让孩子想学习
是否“想学”,是影响同学们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。而且就想学习这件事来说,可能大部分孩子会觉得非常困难,那么,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呢?
我在人大附中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,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。对问题“我认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”的调查,结果如下(每位被试者所作选择不超过三项,下同):
兴趣(68.64%),习惯(60.26%),毅力(55.82%),
自信(47.00%),目标(45.05%),焦虑(9.17%)。
就此,我们对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作做如下分析:
No.1
帮孩子明确目标意识
在与学生的交往中,我发现了两个高频词:一是不知道,二是还行。
◎高频词:不知道
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,我们的问答通常是这样的:
“你以后想做什么?”
“不知道。”
“你梦想的大学是哪所?”
“不知道。”
“你喜欢的职业是什么?”
“不知道。”
像这样没有目标意识的学生,他在学习、生活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必定是消极、盲目、被动、应付的。
因此,我们在家学习时,首先要认真思考:
为什么要学习?
为什么要在家学习?
绝不能陷入“不知道”的陷阱。
高频词:还行
还有一类学生,我们的问答通常是这样的:
“最近学得怎么样?”
“还行。”
“考得咋样?”
“还行。”
“心情好吗?”
“还行。”
……
这样的学生,往往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度过每一天。
但,我们的目标意识在哪里?孩子的目标意识又在哪儿呢?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目标意识会在各方面有所改变,但他最初的目标意识恐怕来源于父母期待的目光。也就是说,父母的目光在哪里,孩子的目标意识往往就在哪里。
曾有报道称,中国大陆有80%的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些家长期待的目光盯得过于功利。
比如,在填报高考志愿时,一位妈妈和儿子的对话是这样的:
妈妈:长大以后你做金融家。
像爸爸那样,挺神气的!
你看,咱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
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……
儿子:哦……
这样,往往会使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,也没有家庭责任感,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,因此没有学习的目标意识。
学习目标对学习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崇高的目标可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,学习行为对学习目标则具有反作用。确定人生目标、学习目标后,要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一张蓝图干到底”。
此外,孩子们也要经常思考: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我要成为怎样的人?
研究表明,西方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这些特质:知识面、创造力、适应性、独立性和实践能力。东方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这些特质:逻辑思维、知识深度、重视读书、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。而未来的人才可能是集东西方培养模式之长的像图钉一样的“T型”人才,既有广度,又有深度。
“T型”人才结构
No.2.有好的兴趣,才有好的未来
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。
兴趣这种个性心理倾向一般总是伴随着良好的心理体验。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,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,进而会大胆地探索,积极地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。
孩子对学习有兴趣,就极容易学好。
◎ 别坠入游戏的陷阱
我不敢讲同学们都对学习感兴趣,但我敢保证不少同学,特别是一些男同学,一定对电子游戏感兴趣。
这次疫情期间,同学们在家如果无所事事,很容易坠入游戏的陷阱。
为什么同学们会对游戏感兴趣呢?
首先,游戏有很炫的画面,非常具有吸引力;
其次,游戏基本上是通关或装备的模式,能给游戏者及时的肯定和鼓励;
第三,青少年自尊开始形成,游戏行家往往在同学中吹嘘其装备,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。
沉迷游戏带来的后果有:
第一,除游戏外,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──当然包括学习,整天精神萎靡(玩游戏时除外);
第二,人际交往和共情能力弱;
第三,为了配备豪华游戏装备,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,因而要想方设法“搞钱”;
第四,矫正游戏成瘾极其困难!
我在工作中接触和剖析过不少游戏成瘾的案例。我的结论是,学生不戒掉游戏,就不要谈学习。
同学们,一定要培养一些健康的、向上的、积极的兴趣。不要沉迷于游戏,不要做那个井底之蛙,生活中比游戏有意思的、美好的事情太多太多了!
有情趣的家庭更能激发兴趣
比如,亲子共读名著。
通过亲子共读一些中外名著,进行阅读体会的交流,在交流中深化孩子对人生、社会、科学、历史、大自然的感悟,再让孩子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,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概括,这都是结构性思考和练笔的契机。
比如,亲子共赏诗词。
中华文明历史悠久,中华文化璀璨夺目。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。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个“非常假期”,亲子共“赏中华诗词、寻文化基因、品生活之美”,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,重温那些优美的古诗词,分享诗词之美,感受诗词之趣,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,涵养心灵。
比如,亲子共同锻炼。
利用这个“非常假期”,做一些亲子锻炼,进行诸如跳绳、踢毽子、乒乓球、象棋、围棋等体育项目,培养良好的运动技能与运动习惯,终身受益。
因为喜欢,所以热爱
在人大附中,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。孩子们经常说的话是:因为喜欢,所以不累;因为喜欢,所以快乐!
为什么呢?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。
第一,从学生角度看。课堂教学中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因素中,动手实践占62.21%、学生讨论占51.16%、启发占47.57%、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占47.35%、创设问题情境占43.69%,利用信息技术占36.03%。
第二,从教师角度看。课堂教学中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因素中,创设问题情境占80.80%、学生讨论占46.20%、启发占46.20%、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占42.30%、动手实践占42.30%、利用信息技术占26.90%。
孩子们花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,因此学习兴趣也更多地在课堂上激发,并在课堂上外显。
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,都要更多地采用动手实践、学生讨论、启发、提供思考问题的时间、创设问题情境、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。
反之,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,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No.3.好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
在泰国,随处可见拴在柱子上的大象。有趣的是,一根矮矮的柱子、一条细细的链子,竟能拴住一头重达几吨的大象,可你又不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原来那些驯象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,就用一条铁链把它绑在柱子上。小象很小,无论怎样挣扎都摆脱不了锁链的束缚。于是小象渐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