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岁左右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,一些孩子对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,开始反驳、顶撞,越是父母、老师不让做的事,他们越起劲儿,一定要和家长“对着干”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16岁现象”。
在校园中通常表现为:不完成作业、厌学、逃学、脾气暴躁、顶嘴、打架、早恋、结交不良朋友等。
杨先生的儿子小明今年16岁,这段时间他儿子小明就喜欢上了去网吧打游戏,而且是非常迷恋,对此他真的很头疼。
杨先生说他儿子一直是很乖的娃娃,以前也去网吧,但是去一会就回来了,玩的时间不长。现在认识了一些朋友后就白天在家睡觉晚上整晚整晚不回家,对游戏直接到了一个痴迷的状态,而且家里人的话是一句都不听。
前几天杨先生对于小明的状态很生气就动手打了几巴掌,处于叛逆期的小明不仅没有认识到错误,而且晚上还偷偷跑出去和朋友换了一个网吧,四天都没有回家,小明的妈妈都快急疯了,杨先生打听到小明在的网吧后就找去了。
去网吧后看见小明那副颓废的样子杨先生当场又打了小明,杨先生拉着小明回家的时候网吧负责人说小明一共欠了100多块钱,结清后才能让小明回家。
杨先生说他对于小明现在痴迷于游戏真是快没办法了,劝也劝过了,打也打过了,一点作用都没有的,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阻止了。
还有一位妈妈抱怨:
儿子原本很听话,但以后,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父母跟他说什么话,他都要顶撞回来,有时干脆不搭理。
期中考试成绩有进步,妈妈本想趁这个机会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,没想到孩子反应让人无语:
妈:儿子你真棒,这次成绩不错,妈为你骄傲!晚上想吃啥,妈妈给你做?
子:吃啥都行。
妈:这一段成绩有进步,说明你只要有信心,一定能成功,儿子,你是最棒的!
子:啥最棒的,棒不棒我自己最清楚,什么都是最棒的,烦不烦啊。我先睡一会,困死了。
妈:去吧,一会儿我叫你。哎,你这回在班上能进前10名了吧?
子:妈 ——您就别问了。
妈:……………
类似的抱怨,听过很多,故事的主角基本都是十六七岁,高二学生。
当孩子达到16岁左右的年龄时,许多家长会发现,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,而且心思敏感、脆弱,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,甚至学习成绩欠佳、行为习惯不良……
16岁是个“危险期” 从法律上看 已满14 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,为减轻刑事责任年龄人,对其犯罪法律规定予以相应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。刑法还特别规定:犯罪时不满18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。 从生理上看 16岁左右是未成年人是青春萌动时期,对人生世事的感知、探求心大增,他们富于激情,善于投入,易受感情的困惑和伤害。 从心理上看 16岁左右的未成年人,已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,不愿受过多的限制与约束,他们自控力不足、承受力差,难以直面挫折与痛苦,好走极端。 另一方面,十六七岁的社会闲散人员占60%,未成年人从离校到就业这段时间极易惹事生非、寻衅滋事, 这就是“危险的16岁现象”。 2017年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龄为16.6岁,有调查表明: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打架、叛逆、学坏的年龄就是16岁左右。 还有一些高中年级段的班主任教师反映,16岁左右的年龄属于成长中的一个“危险期”,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 王老师是一位有着十余年高中教学经验的班主任教师,她曾针对16岁左右学生的教育问题撰写过一篇论文。 王老师提到,16岁左右的学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种心理特征: 第一,自我感觉“长大了”,表现自我的意识增强; 第二,不成熟,讲歪理; 第三,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; 第四,意志薄弱,适应性差,承受压力的心理空洞出现; 第五,出现消沉、颓废、麻木、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; 第六,出现暴躁、报复、易激动、寻求刺激等现象。 王老师举了一个例子: 一名姓张的男生,学习成绩优良,却在与同学相处中常常出口伤人,动辄打人。他多次学着影片中的武打动作伤及他人。当问及他做这些事时是怎样想的,这位男生的回答却是轻描淡写:“和同学并没有矛盾,就是想发泄。” "16岁"是最佳塑造期 尽管16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但教育专家冉乃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:“16岁是危险叛逆期,更是最佳塑造期。” 作家柳青说: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 冉乃彦认为,对孩子来说,十六七岁的年龄就是这样的关键期,家长要抓好孩子的这段关键期。 冉乃彦强调说:“16岁左右的孩子是‘半成熟’的,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,又限于经验、年龄独立不起来,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。 在这一阶段,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,把问题妥善解决,让孩子顺利发展。” 怎样判断“16岁”现象 怎么判断"16现象"的发生呢?请爸妈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 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? 步入这个年龄以后后,有些学生开始反驳、顶撞老师、家长,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;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、对抗情绪,甚至有闹事等行为,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。 你的孩子还愿意和你谈心吗? 这个阶段的孩子,渐渐将同学、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。有学生说:“和父母聊一些话题,比如明星、电视剧,家长不仅不了解,而且还会批评我不务正业。如果不方便说出口的,就自己写完锁进日记本里。” 据调查: 高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.50%以下,跟朋友、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58.07%以上。其中16岁做学生尤为显著。 总结: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,给孩子一定的空间,让他们去想、去做自己的事情,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,切不可通过偷看日记等方式了解孩子。想了解孩子,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、书籍、电影等。 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,还是学习? 在校园中这个阶段也正处于学生压力较大,学业较重阶段,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,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做家长购买的教辅书,但家长还是热衷于买各种练习题,真的很烦! 很多学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因素,如学习难度加大。但家长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性因素,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。 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,自然容易引发诸多亲子矛盾。 你的孩子经常顶撞你吗? 伴随着16左右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,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。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,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,对简单、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,甚至拒绝接受。 同时,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“暴风骤雨”式的发展时期,自我意识迅速发展,成人感增强,要求别人尊重自己,渴望获得和成人一样的标准和评价。 调查发现: 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,这个阶段的学生选择“向父母反抗”的比例最高。当亲子之间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观点时,47.22%的学生选择“努力争辩,说服父母”;而当子女不赞同家长的想法时,半数以上家长都会“和孩子一起探讨”,30%左右的家长还会“想各种办法说服他”。这既与此阶段的学生“自我调节”的希望相悖,也易与学生“努力争辩,说服父母”的方式,产生冲突。
这个期间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大坎。进一步可以冲向学霸,退一步可以掉成学渣!且会与同龄人拉开差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