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流行一种说法,那就是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好,不是因为老师教得好,而是因为学生本身就很有优秀,尖子生集中在一起,所以才会有全班都是“尖子生”的情况。毫无疑问,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帮助是终生的, 不仅仅是学识方面的教导,更多的是对学习思维、学习习惯的影响,但是同样,在不同阶段,影响也是不同的。
作为一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,江书建认为,在小学阶段,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,家长的引导教育的结果反而会更加突出。在小学教育期间,学生之间比拼的不是师资,而是家长有没有做3件事。
1、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
小学教育阶段,学习内容不算复杂,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之余,还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培养兴趣爱好,所以在这个阶段,对于9成的学生而言,想要学好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的。小学生的长处是学习时快速地理解能力,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对自我控制能力不强,很难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,所以自律成了学生学习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对学生而言,自律并不是一天养成的,尤其是需要在启蒙阶段,家长适当的引导与培养,让孩子能够集中学30分钟,远比一学一停1小时的效果好得多。
2、注重孩子的集中力
小学的知识点之所以被某些学生认为难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因为无法长时间集中学习,无论是老师上课还是自行学习,都导致思考、记忆的过程受阻,使最终的学习导向不尽如人意。
江书建认为,这一阶段,除了让孩子去学习之外,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集中力表现,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益智游戏,来专门培养孩子的集中力,这一点的影响力是终生的。
3、以身作则培养阅读习惯
不难发现,很多尖子生都有喜欢读书这一个共同点,可能喜欢的方向、领域不同,但是他们却都能从读书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什么。
对于小学生而言,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多学几首诗、多算几道题,而是为了能够养成习惯,培养思维逻辑的完整性,这一点远比等到上了初中、高中再去培养,效果要好得多,也要有用的多,也是小学阶段不同学生之间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