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就要放暑假了,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,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,那就是该不该让孩子在暑假期间去上补习班。
特别是要升学的学生的家长,比如小升初,对孩子要不要上“小升初衔接班”很纠结:上吧,觉得好像只是预习初中知识,没必要去报班;不上吧,又担心其他孩子去上了,自己孩子被落在后面。
老师的建议是,上。
小升初对孩子来说,是学习生涯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(第二个是上高中,第三个是上大学),衔接班的作用,就是让孩子更平稳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。
跟小学相比,中学的课程、环境、教学都发生了变化,衔接班让孩子提前调整适应,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,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

1.初一“九门功课同步学”,学习任务量骤升
小学阶段,孩子只需要学习语文和数学两门主要课程,最多还需要学习英语,学习的任务量不大,契合儿童的认知水平。
进入初中,英语被提到和语文、数学一样的地位,同时还开设政治、历史、地理,化学、物理、生物六门学科,九门功课同步学。
从两门(或三门),陡然上升到九门,学习任务量几何级增加。
当然,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进入青少年时期,认知能力也在迅速上升,从两门涨到九门的学习安排并非完全不合理。
只是,刚进入初中,难免会有一个落差。极个别孩子的确天资聪颖,能迅速适应,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,需要一个较长适应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上的各方面表现,比如平时做题目的正确率、考试分数等,都会比小学时期有“下滑”迹象。
而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状态,这种“下滑”如果不能迅速改善,或者有家长老师来引导,很可能孩子会对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,对整个初中学习造成负面影响。
2.学习环境变化,竞争性、功利性更强
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,有6年的时间,除了最后的小升初考试,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,更多的是对孩子学习成果的检测,没有那么多的“功利性”,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竞争心理。
进入初中,只有3年学习时间,目的性很强,而且随着当前社会教育水平的上升,这种目的性越来越强,直接表现为考名牌高中。
以前我们只说名牌大学,现在我们还谈名牌高中,因为进入好的高中,就是进入好大学的前提。
所以学习的功利性变强了,孩子们所有的学习、所有的努力,并不是“我想学习这些知识”,而是“我需要这些知识来考高中“。
同时,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也开始有了更强的竞争意识,结果就是,除了中考,平时的期中期末,乃至初三期间的月考,都变成了很重要的考试。
这种变化,我认为孩子们需要提前认识到,需要有家长老师加以引导。
而衔接班,可以”模拟“初中学习环境,辅导老师也能起到引导作用,家长也提前进入状态,与老师共同引导孩子。
3.老师的教学方式、孩子的学习要求不再一样
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,跟小学老师是不一样的。
小学老师会很清楚他们的学生都是儿童,根据他们对儿童认知水平的评判,会尽可能将知识讲得浅显易懂。
而初中老师就不同,他们的学生不再是儿童,而是身心正在迅速发育的青少年,并且出现了天资上的差异。这意味着老师讲课不会像小学老师那样,认为必须讲得非常浅显才能让学生理解。
除了从事初中教育很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老师,初中老师很容易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的判断出现偏差,明先的一个现象就是一部分学生一下就理解了课堂知识,一部分学生要很长时间消化课堂知识,还有一部分表现为在课堂上听不懂。
对孩子们来说,学习要求也跟小学时候不一样了。
小学的时候,上课不做笔记也没所谓,考试其实也不是那么难,基本上都是书上都有的,考90分的学生跟考60分的学生,其实并没有实质上的差距。
而初中的考试,正如前文所说,功利性更强,试题会在难度上分级,有些试题就是“为尖子生准备的”。课堂上,老师也会经常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,课堂笔记就显得非常重要,这些拓展知识就跟“尖子生试题”一样。
同时我们强调的小初衔接不仅仅是学科上的衔接,更多的是生活、习惯、心理等等方面的衔接。家长可以早一点帮助孩子做好小升初衔接,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,趁暑假时间长跟孩子一起准备,免得孩子进入初中后不适应
所以,孩子如果能提前感受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,在一个有竞争性、功利性,但是竞争性、功利性又没有那么强的模拟环境里,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,对于进入初中阶段来说,是非常有帮助的。